对家长而言,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期待孩子能从早期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滋养,活出更多的可能。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与他们的年龄息息相关。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认知和体验社会,探索世界的阶段,这个时候无法去定义他们今后要做什么,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关注学习,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是那些贯穿人生始终的基础素养。学习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很多品质、认知的学习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这些素养发展的生活实践中。
生活丰富多元,涵盖比学习广博。孩子对生活的认知和习得,其实更需要被看重。
惠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接纳自己的不一样,自豪于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并循着自己的特质与方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成长成最好的自己。
这个过程,同样需求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孩子与别人的不一样,坦然地接受、真心地认可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与幼儿园之间达成一种非常牢固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给到他充足的安全感,在一种允许探索的教育环境里成长。
家长跟老师跟学校,去共同了解孩子的特质,共同尊重孩子的个性,共同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巩固他们受益一生的底色,这是惠立理想中的幼儿教育。
通常,双胞胎之间的关系非常牢固,各方面的融入度也比较同步,其他孩子相对难以融入其中。但即使是双胞胎,他们彼此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如果没有去仔细观察他们,或在后期的活动中去做一些引导的话,是很难发现的,容易忽视他们作为个体的感受。
当有第一对双胞胎加入惠立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样的。家长对他们所有的要求都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的老师发现他们其实是不一样的,针对孩子的不同特质跟家长沟通与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到他们的不一样。在班级的小组活动中让他们两人承担不一样的小任务,让他们跟同伴去合作。
到了中班,将两个人放在不同班级,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去跟其他孩子做朋友。我们看到他们表现出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逐渐成长为彼此独立的个体,而他们在心理上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安全感。
与家长保持持续的循序沟通,加上惠立提供的差异化支持,家长看到了他们各自的精彩,有自己的朋友圈、不同的喜好和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他们两个人感情还是很好。
这样的反馈令人欣喜,惠立的家长理解、接纳孩子的特质,家园共同支持这样的“个性化”成长。
在孩子的很多尝试中,成功与否,或者说达到一个既定的教育成果并不是衡量这件事情的唯一要素。孩子到了小学、中学,会面对对个体学业的专业系统评估,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关注结果。但在幼儿园阶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依据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年龄发展特质,幼儿园阶段更注重技能生活的学习。这样的侧重,对孩子的独立自主会有莫大的助益。
当他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时,他会知道变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这就与他之后的学业发展关联起来了。
当孩子升入小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径直去依赖爸爸妈妈的帮助、老师的教导。他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哪怕尝试以后他的答案是错的,潜移默化他生出了自我反思,复盘,再次尝试解决。这个是幼儿园阶段真正要学的,而非知道5+5=10这样的等式。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记忆是间接性的,比方说小班学2+3=5,中班还在巩固,到大班可能还是会忘。因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不是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经验,也不是内化为自己的一些能力,他只是单单记住了这个等式的表象,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可能忘记了。
但到了一年级,你可能突然发现他很容易就记住5+5=10,为什么?因为他的年龄特点,孩子的记忆方式与他在幼儿园阶段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所以,幼儿阶段去做超过孩子年龄段的事情,就容易落入不断地重复再重复的循环,引起孩子的烦躁与反感,继而失去兴趣,引发厌学。
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就已经对怎样更好地表达自我,怎样与人沟通有丰富的实践,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实时地分享他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孩子以后遇到困难了,会积极地寻求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会寻求团队的力量,更何况是孩子。如果让他觉得去寻求帮助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不管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定要鼓励孩子表达,老师和家长可以进行引导和协助。
这些,为孩子承接之后的学业发展所需要的软性技能做了很好的能力铺垫。
幼儿园阶段着重为生活做准备,而生活本身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或者说,我们向往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为什么惠立特别重视幸福关怀。
幸福和参与度是一个相互的整体,需要达到两方面的平衡。
有这样一幅图,上面有10个人,有几张脸在笑,有几张脸在哭,还有几张脸没有特别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第一个关注到什么?很多人首先关注到笑或哭,因为这些表现富有感染力。那么,那些不哭不笑的人呢?他们是没有情绪的波澜吗?
就像群体里安静的那些孩子。在一个集体里,大部分孩子偏向乖巧,表现着比较好的顺从性。他们也许就是这幅图上表情正常的脸,他们服从,他们不做表达。
我们平时观察孩子,可能只观察到有的孩子是不是快乐,或者有的孩子是否参加了活动,但是当你把他们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他可能参与活动和完成的结果都没有问题的,可为什么他们没有明显的情绪反馈?需要有一些什么其他的支持,可以更好地改善与提升?
“完整”不止是他们有优势的地方,还有那些他不曾表露的感受。只有把幸福度和参与度放在一起做衡量标准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孩子,才能知道如何给到他真正的支持——个性化的支持。
当孩子在其中一项表现偏低时,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到这其中背后的原因,老师观察到后做适时介入,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支持,他可能就会获得很明显的进步。
幼儿园一天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学。老师一直在细致地观察,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这样的观察,可能在他们看书的时候,运动的时候,也可能在吃点心的时候。
在孩子们的分享中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多的兴趣碰撞。老师们会思考,可不可以把这个话题延续下去,为主题活动模型去延伸拓展。
班级老师、助教和保育老师每天观察孩子、倾听孩子,他们彼此反馈,将琐碎的信息收集、串联起来反思和整合。
在每周的年级组会议上,老师们讨论孩子们最近比较集中的兴趣点与话题,找到一个共性的主题,进行集体性的深读研讨。而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会结合每个班级孩子的特点,对课程设计做适度调整,比如故事、游戏… 大家彼此不一样,但都有有据可依的侧重点。
孩子们的话语权由此被老师们观察与探索,设计成主题活动进行延伸与拓宽。教学方式也是不拘音乐的方式,运动的方式… 去拓展和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
孩子们会感觉很幸福,因为他们的兴趣得到了生动的反馈。
所有的活动设计都会有点点滴滴的关联,孩子们循着一个主题活动进入到下一个主题活动,他们的参与度在过程中不断地被延展与拉满。
就他们喜欢的话题,做喜欢的事情,能力在饱满的参与性中得到极大的提升,越加自信与投入,幸福指数水涨船高。
惠立幼儿园创立至今已有六年,每一年都会有不一样的孩子和家长加入惠立。家园之间的信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社群的温度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总是把孩子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家园合力的基点。
在社群交流中,经常听到家长说到孩子变得越来越阳光。这里的“阳光”,不只是孩子更愿意、更善于表达自己,其实是他们能影响到身边的人,感染到他们,包括家长,变得更加积极。
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家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用共识去努力成就和守护一个优质的幼儿教育的愿景。寅春启新,一程再起,家园共勉。
- 谢谢宫园长的内容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