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幼阶段,幼儿游戏的行为模式各不相同。首先是对玩具的选择上,然后是如何使用这些玩具或是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最后是如何和同伴相处。在很多家长眼中看到的是孩子把玩具车排成了一长条、或总是把许多不同的玩具装在一个盒子里。
在老师眼中看到的则是孩子在运用模式化游戏中的方位式学习(即孩子们会将自己或物品进行排队,排在上面、后面),或包络式学习(既孩子喜欢用物品覆盖自己和将自己藏起来,他们喜欢利用自然物和材料积极地将这些材料填满容器和清空容器)。 那么什么是模式化游戏呢? “模式化游戏是儿童有规律、重复的行为。”在幼儿阶段,他们往往有很强的动力去重复做一些动作,例如:将物品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给玩具排队、把一些东西装进容器,或拉着小车转圈等等。 这些模式化学习的表现行为可以通过日常的游戏来观察,并且会发生在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之间,如果成人能关注到孩子游戏的行为模式,那么就能更好的、有效地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规律中帮助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模式化游戏有搬运式、轮转式、围护式、包络式、连接式、方位式、装载式这几个行为特点。例如:我们在集体活动时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罐子,豆子,勺子、以及几块纱巾等。 如果是成人来使用这些物品,可能会将物品都看一遍,然后再放回原处。我们的孩子会怎么表现呢? 当他们看到这些物品时会马上好奇的开始摆弄物品,有的孩子将豆子装进了罐子,然后摇一摇放在耳朵上仔细听里面发出的声响;有的孩子用勺子不停的搅拌豆子;有的则用丝巾把豆子包裹起来;还有的直接把罐子叠在一起,并用小勺敲击它们……
当孩子沉浸在这个活动时,首先表现出的是探索的兴趣,然后是以自己的行为模式创新玩法。此时,观察者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如果在不了解低龄幼儿模式化游戏特点的情况下,可能会觉得孩子们就是在瞎玩。
其实,活动中声音的轻响、罐子盖子的打开和关上、搅拌时的小手肌肉锻炼、叠高时的方位学习以及相关语言的拓展等都是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给与关注和支持的契机。
理解幼儿模式化游戏的特点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为他们创设合适的环境支持他们的游戏行为,这会帮助彼此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善于观察、抓住契机,这会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他们的社交、体能和思维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他们创设合适的环境支持他们